开放创新 特色发展
——访我校兼职教授、大北农集团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导师吕玉平博士
11月7日上午,按照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会议安排,我校兼职教授、大北农集团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导师吕玉平博士作专场报告,11:30,刚一走下主席台的吕博士在会场休息室欣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1963年出生的吕玉平博士,事业与他的年龄同步,正处在人生的巅峰时期,而我们的谈话,也直透着这位“海聚”的率直和练达。
吕玉平博士199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植物分子遗传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我校兼职教授,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农业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分会副理事长,大北农集团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导师。2010年回国担任大北农集团生物技术中心总经理,2013年入选中组部“人才项目专家”人才。
“杨凌国际论坛具有非常可贵的国际视野”
“西北农林科大我来过多次了,但论坛还是第一次参加,我觉得杨凌论坛给我最大的亮点是它具有非常可贵的国际视野。”吕博士侃侃而谈,“我们注意到,国内举办的一些国际性学术活动,内容片面。农业很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走可持续性农业发展道路,涉及到政府、体系、机制、技术、产业等一系列的问题,这要求有关决策方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且还要有全局观念。比如,当前公众关注的雾霾问题,当年英国曾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解决了这个问题。美国遇到这个问题时,及时借鉴英国做法,只付出了很少的精力和成本。还有土地的过度耕作问题。目前我国东北有些地方,由于过度开垦、未及时补给以及种植作物等问题,黑土地变成了黄土地。美国对此采取让土地‘退休’15年,由国家给予政府补贴作法,这点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呢?”
“我很欣喜地看到杨凌国际论坛,从各位学者专家的报告内容和研讨内容等方面都体现着它的国际视野、前瞻性和综合性,这体现了主办方的眼光。它必将会对我国未来农业发展、政府决策导向等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在谈到对今后论坛举办的建议时,吕博士说:“要加强对杨凌国际论坛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关注。让国内更多的知名企业、公司、学校等参与进来,以汇聚更多的声音和力量,使论坛的内容更丰富,同时也更加提升论坛的影响力。”
“今后的合作将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作为综合性农业高科技企业,大北农公司一直重视高层次科研人才引进,吕博士说:“大北农集团是个拥有两万人的大型企业,多年来,年年都有大批西农学子进入大北农,成为我们企业的一员。我非常喜欢西农的毕业生,他们踏实、朴实、能吃苦,为大北农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是我们集团的中坚力量。”
作为我校的兼职教授,在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谈到与我校开展科技合作的展望时,吕博士说:“我们将与学校开展一些技术合作,比如关于玉米加工、产业化的技术研发,这个项目已与农学院进行了前期沟通。还有,将建立一些院企人才培养基地。除人才引入外,企校之间,今后的合作将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多吃点五谷杂粮”
满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吕博士对我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说:“西农学子优点很多,但也有一些不足,如创新性不够,主人翁意识不强。我个人觉得地域性局限外,也要注意教学上的创新。建议学校应该考虑更加开放的教学形式,比如在一些章节、课程上,让学生自己教自己,也可请每年来校的客座教授、外聘专家给学生上课,让学生们感受不同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此外,还可把自己的教师送出去,多学习,让学生对校内外老师进行打分评比,各学院对此可设一个专项基金,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考评指标,对老师有个考量标准。”
吕博士笑着说:“我们师生不能光吃我们陕西的‘凉皮,肉夹馍’,也要多吃吃不同地方的‘五谷杂粮’,这样才能身强体健。
“注重特色和优势”
自吕玉平博士担任大北农公司大北农公司生物技术中心总经理以来,中心围绕玉米、水稻和大豆等重要农作物,建立了国际领先的分子生物学平台、国际同等水平的遗传转化平台以及国内独有的性状鉴定平台,受到了来自我国政府、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国际生物技术企业巨头的关注和肯定。
在谈及对我校生物育种工作的建议时,吕博士直抒胸怀:一是学校应该注重发展特色学科和强项专业,,要拓展、彰显自己的优势特色;二是加大与大企业的战略合作,以确保第一时间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充分占领市场,更好地实现成果产业化,实现成果与市场的对接;三是学校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研发的支撑体系、考评体系和人才管理机制。
采访最后,吕玉平博士真诚地表示:“衷心希望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越办越好,祝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各项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创造新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