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推动知识创新、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力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始终秉持着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投身国际交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拓展国际交流渠道,深化与海外高端人才的合作,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物学研究和教育平台。
一、对接海外高端人才,提升我校作物学国际影响力
农学院建有国家级创新引智基地、陕西省创新引智基地、中英绿色农业中心、中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NWAFU-ICARDA旱区农业联合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等国际化科研合作平台。
国家级引智基地海外专家团队由来自美国、英国、德国、荷兰和澳大利亚的十位在作物卵菌生物学基础、马铃薯抗晚疫病育种、麦类作物抗病育种、小麦抗逆种质创新及应用方面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专家组成,基地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作物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学科,围绕重要作物病害小麦赤霉病和马铃薯晚疫病抗病性丧失以及欠缺持久抗病基因资源的挖掘、创制和利用等严重问题,通过汇聚世界马铃薯、小麦种质创新及作物逆境生物学研究的顶尖专家和团队,通过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以及作物育种、基因组学和植物病理学等多学科交叉,探索持久抗病途径的新策略并设计、创制和利用作物新型抗病基因和种质资源,进而强化我校作物育种特色和传统优势,提升作物育种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二、树立丝路合作标杆,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和科教优势,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发挥学科优势,与丝路沿线国家的农业科教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并依托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等方面推动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农业教育科技交流合作,全面建成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标杆,营造高质量的开放创新生态。
先后在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建立了4个海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与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国立大学、西安爱菊粮油集团共建了“北哈州粮油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开创服务“一带一路”农业产业合作新模式。2019年11月,农学院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小麦创新联盟,为未来丝路沿线国家开展小麦联合育种和推广奠定了组织基础;2022年12月,农学院获批学校首个陕西省“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作物绿色生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为我校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提升我校对外科技开放水平具有重大意义;2023年12月,农学院获批陕西省粮油作物高效生产海外科技合作示范基地,为进一步提升陕西作物学领域对外开放水平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农学院获批科技部援外项目“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双方开展粮油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与优异基因发掘及功能研究、粮油作物优异种质创新与遗传育种、粮油作物绿色栽培技术及耕作制度研究、粮油作物与病虫互作与绿色防控、作物绿色种植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农业领域国际化人才培养等工作,联合发表研究论文4篇,发表专著1本,取得了一系列合作成果。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结硕果
先后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项目3项。2023年9月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在北哈萨克斯大学接见了出访学生,学生不仅充分展示了西农研究生的精神风貌,也为两校之间的友好关系增添了新的光彩;委派4名教授赴北哈州国立大学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海外教学活动;学生短期海外访学60人,赴海外攻读硕博士或联合培养37人;接收三批来自北哈州国立大学的访学生18人来校进行为期3个月的交流学习;吸引哈萨克斯坦51名硕博士研究生来我校学习;接收来自北哈州国立大学、赛富林农业技术大学的科教人员13人次来院进行马铃薯的种植、栽培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先后与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湖南克明面业等60多个粮油加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办了3期丝绸之路粮油加工与国际贸易培训班,培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430余人。他们的到来不仅丰富了农学院的校园文化生活,也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通过接收访学生的交流学习,农学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更多“知华友华爱华”的复合型国际化农业人才。